原标题:[经济ke]最近,决策层密集向民企喊话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
这是[经济ke]的第58篇文章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党中央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
9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浙江临时改变考察路线,前往一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时说,“我们还会出台更多政策,给民营企业更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民营企业已经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之后,最高层为何还要频频喊话民营企业,给民营企业派发定心丸?
迷雾
民营企业有多重要?
一个通俗的说法是“五六七八九”,即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高层的表态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这一段时间,一些媒体或个人激进的言论确实让我们紧张,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一家民营上市公司董事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比如,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某“小平”,抛出民营经济退场论,被裹挟以阴谋论而过度解读。
退场论是今年以来“国进民退论”的升级版,其他各种奇谈怪论也频频在自媒体出现,引来不少人的围观与附和,更让众多民营企业家心神不定。
在中国,指责民营企业仿佛具有天然的正义性。数千年来,“士农工商”序列中,商人哪怕事业做得再大,其社会地位始终卑微。司马光的一句话颇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商人的认识:“彼商贾者,志于利而已矣。”
既然被视为一心求利,在重视“义利之辨”的传统中国,商人自然也钉在为富不仁的耻辱柱上,任人唾骂而不得反驳。
回望历史,各朝代每逢经济困难或财政困难,首先被牺牲的总是商人。汉武帝之桑弘羊,宋神宗之王安石,或李鸿章之盛宣怀,无不是朝廷与商人争利。
毋庸讳言,数十年前,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时,我国一度大规模改造、消灭民营经济,即便如今,每想起其带来的阴影仍不免让人心有余悸。就在两三天前,某部门领导关于企业民主管理的说法被冠以公私合营论再次刷屏。一位企业家说,很多人认为这就代表主管部门的意见,确实吓了一跳。
然而,这样的时代早已翻篇,曾经的悲剧不应再上演。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已明确指出,正是人人追求私利,才能实现最大的公共利益,由此指导近现代经济数百年的发展。
这已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也被全球奉为圭臬。四十年前,我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逐步确定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才有了中国经济今天辉煌的成就。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发展承受巨大压力,不少民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正处于转型爬坡的攻坚之时,“退场论”却甚嚣尘上。这无疑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一大团疑云,让大家看不清前行的路。如果任其肆意蔓延,甚至会干扰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方向。
索性,敏感时间,最高层领导快速响应民间呼声,一锤定音,给大家派下定心丸,也是一颗定风丹。这也是再次确认,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不会变,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不会变。
脆弱
不过,正所谓空穴来风,近段时间不少现象的确让人有些困惑。换言之,民营企业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否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呢?
不如用数据来说话。
最近被热议的民营上市公司卖身国企现象,被视为“国进民退”最直接的证据。
真实情况如何?先说面上的数据,截至8月10日,A股共有331家上市公司发生股权交易,其中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或机构的占比35.34%。
数字冰冷,却会说话。国资占比35.34%,也就是说,个案中单独被拎出来亮相、看起来凶猛的国资,依然不是主力,顶多也就算援军。
凑近一看,援军到底是跟在主力后面捡了便宜还是接了烫手山芋,还不太好说。以总价一块钱转让控股权的金一文化(002721)为例,负债128.53亿元,连续四年经营性现金为负,2017年经营性现金流为-16.65亿元。
怎么堵塞这样的失血黑洞?想必接盘侠还有得折腾。如果像白衣骑士孙宏斌接盘乐视一样,一把划掉100多亿元的坏账,国资系统的操盘人恐怕还面临被问责的风险。
时间再拉长一点,视线再放宽一点,有些事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如果政策很难推进,今年将是民企的卖身年——不是给国企当‘小妾’,就是给外企当‘二奶’。”这句话一度很火爆,不过,它出自12年前一位民企老板之口。
有学者说:“200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体会到的民营经济最为艰难的一年。”那段时间里,有德隆之死,也有郎顾之争,且以顾雏军锒铛入狱,正是“国进民退”论肇始之时。
12年过去,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地位有何变化?2005年,民营经济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是49.7%,现在占比超过60%,提升10个点。既然从上一波“国进民退”论高潮至今,民营经济始终高歌猛进,那民营企业家们真正焦虑的是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
市场对公平的渴望,对所有制歧视的抵触,最是触动人心。
去产能,如钢铁行业,可观察的是民营钢铁企业受伤颇深,而全行业涨价后赚得盆满钵满的多是国有企业。产业链上,上游行业去产能后涨价的多是大型国企,下游承受涨价压力的却以民企居多;
去污染,《中国经济记者》在某中部县发现,合法合规的民营造纸企业被强行关闭,环保局长说,“排放达标也要关,总还是有污染嘛”。
去杠杆,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不得不卖身求存,除了企业自身过度加杠杆带来的风险失控,也反映出普遍存在的民企融资难困境。民营上市公司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中小企业。
一家金属加工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董秘认为,“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企业的敏感性就强了。如果大家都一样,那也没事,但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明显更大。”
高层已清醒地把脉症结所在。在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指出,不论何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是中企还是外企,只要在中国注册,都将在减税降费、公正公平等方面获得一视同仁待遇。
稳预期
“你们的建设项目给市场一剂‘稳定剂’。”9月28日,李克强在浙江一民营投资项目基地说,“我们还会出台更多政策,给民营企业更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
稳定的预期,一语中的。有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家大方向往哪边走,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