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前些年,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跟风办学,什么专业热门上什么专业,办学缺乏定力和特色,结果让学校栽了跟头、吃了苦头。加之那几年生源竞争激烈,学校又地处偏僻,发展遭遇瓶颈——学校除了一名临退休的老教授外,其他教授全部走光,在校生数急剧下滑,学校运转十分艰难。
2013年,学校决定转型走特色发展之路,对接地方产业。短短几年,该校形成船舶工程技术、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3个特色专业群。今年秋季开学,该校在校生达到8000余人。
思路一变天地宽。
困境:跟风办学吃苦头
曾经,益阳职院办学定位非常迷茫,什么专业热门上什么专业。学校设置了计算机、模具制造、数控等热门专业,但由于没有充分对接地方产业,缺乏办学根基,与其他学校相比,这些专业也没有竞争优势,导致学校办学一度陷入困境。
以计算机系为例,2010年,该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3个专业学生加起来才四五十名,教师几乎无课可教。“学生最少的时候,全校只有不到2000人。”益阳职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曾立波回忆,那时,学校财务运转十分困难,“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
2013年10月,新任学校党委书记谢梅成走马上任。面对现状,他提出了4个字:“解困突围。”
解困,就是要解决学校内部运转困难的问题。谢梅成带着大家跑政府部门、跑企业、跑银行,广泛寻求支持,在学校内部进行四大改革:机构改革,把内设机构由12个撤并为9个;人事制度改革,副处级以下实行全员下岗再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吃大锅饭现象,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后勤管理改革,全部实行社会化运营。
“这是迫不得已,硬着头皮干的。”谢梅成说,但教职工人心思变,人心思治,为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通过一年的改革,到2015年,学校运转问题基本解决,随即把重点转向内涵质量提升,教学改革全面铺开,教学成果开始显现。
转型:特色发展找奔头
在谢梅成看来,要实现突围,首要的是找准办学定位,这是“影响学校的致命问题”。
2015年,湖南省发布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当时,湖南省船舶工业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益阳市占到七成以上。
但那时,湖南还没有一所高校设立船舶专业,相关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在湖南省教育厅、省经信委的大力支持下,益阳职院抓住机遇,在全省开设了首个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并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
专业师资、硬件约等于零,怎么办?益阳职院以“政府行业搭台、校企共筹共建”破题。
学校与益阳市地方海事局签订了共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协议,同时,紧紧依靠船舶企业,与多家船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企业提供实训设施和基地,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
为解决师资难题,学校聘请行业专家担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客座教授。同时,大力培养师资,组织12名专业教师转岗培训,一批副高以上职称、硕士学位、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赴企业培训。
短短几年,湖南省内高校首家船舶放样、船舶结构等实训室相继在该校建成,尤其是2018年4月,集船舶建造工厂、船舶文化展览馆、船舶建造实训室、船舶焊接中心等于一体的机电船舶大楼建成,为船舶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该专业群被批准为湖南省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
涅槃:产教融合尝甜头
在确定特色发展思路的同时,益阳职院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内涵发展。“过去,我们是按普通高校模式办职业院校,现在彻底转变过来了。”益阳职院院长蔡建宇说,学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转变,由传统教室走向了理实一体,由关门办学走向了开放办学,由校企合作走向了产教融合。
近年来,益阳职院对接地方政府与产业园区,与益阳的高新区、南县经开区、沅江传播产业园、长沙宁乡经开区等签订技术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等方面的协议,共同培育人才,服务经济发展;对接重点企业,8个专业与企业进行了共建,与知名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人才,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培养既具理论基础又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用型“现场工程师”。
“2016年以前,我们找企业,企业不搭理,现在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了。”谢梅成说,特色发展让学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学校确立了“服务、融入、引领”三步走的发展理念,要求每一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的企业,每一个专业群都有产教融合平台,未来要真正实现从服务发展、融合发展,再到引领行业发展的跨越。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