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为数不多的创投风口,无人货架成功吸引了大批资本进入。不过,资本怀抱“新零售”梦想入局之后,却很快发现这或许是继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吸金黑洞。
近日,数张关于无人货架公司猩便利的微信截图在网上流传。据微博大V“IT观察猿”发布的截图显示,猩便利的一线推广人员为冲业绩,私下向其他公司购买被审核拒掉的点位信息。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IT观察猿”)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IT观察猿”)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IT观察猿”)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IT观察猿”)
微信截图内容显示,一位猩便利BD开价300元/每组购买其他公司的铺货信息。而在其他公司已把进驻门槛提高到企业人数需达50人的情况下,猩便利仍然愿意进驻30人的公司。还有一些不满足其他公司风控标准的点位,猩便利也照单全收。
除此以外,有一线城市的企业透露,在已安装其他家无人货架之后,猩便利愿意出数千元高价,要求这些企业把货架换成他们家的。
在资本加持下,无人货架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但这种畸形的恶性竞争却很难带来任何赢家。以高价买无效点位来说,这无疑是对资本信任的一种损害。无人货架业务分布广、网点多,本来就很难做尽职调查。如果这种行为蔓延,如山一般的共享单车坟场很可能在货架领域重现。对于轻资产的货架来说,后果只会更严重。
此外,铺无效点位也是对无人货架业务模式的否定。作为一门对抗人性的生意,货损本就是任何企业都难以克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监督、任何惩罚的情况下,好人也可能不付钱。过去,无人货架公司还可以通过撤点的方式保护自己,但如猩便利这种明知无效的点位还要抢占的做法,无疑颠覆了行业基本规则。
猩便利的这种做法也很容易理解。在当前阶段,谁的点位更多,谁就更容易拿到融资。但对投资人来说,这种项目是否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是否会重蹈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的覆辙,是否在多年之后还愿意提及,是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