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抓住新常態下新機遇——中農辦負責人談一號文件熱點問題
新華網北京2月3日電(記者於文靜、王宇)近年來,我國農業面臨成本上漲、農產品進口增加、農業生態環境嚴峻等挑戰。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經濟發展“新常態”將對農業產生什麼影響?怎樣推動可持續發展?糧食高庫存怎麼辦?三農領域將有哪些新改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日就《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解讀等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中農辦有關負責人回應了上述熱點問題。
推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在回答農業如何轉方式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當前農業發展既有很大成績,也有不少憂患,包括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農產品進口增加、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帶來生態環境損害。
“一定要改變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增長,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方式,要把它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發展方式,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陳錫文說。
據介紹,我國將增加農業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質量,加強農民培訓。同時,將著力調整農業結構,用有限的農業資源生產國內必需、有利於農民增收的農產品,並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這幾年農村旅游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去年到鄉村旅游的游客達12億人次,佔全部游客的30%,給農民帶來了3200億元收入,帶動了3300萬農民致富。”陳錫文說。
陳錫文強調,對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說,糧食不能出大問題。所以今年一號文件的第一條仍是強調保障糧食安全,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優化,帶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探索目標價格制度 化解高庫存矛盾
對於如何解決糧食高庫存問題,陳錫文說,去年春播開始,有的地方就反映原有庫存已滿的問題。由於農產品國內價格比國際價格高,加工企業更願意使用進口糧食,導致國內庫存不斷攀升。
對此,我國一方面實行了目標價格制度。比如棉花,目前國內價格約為13600元噸,和國際價格相當,政府在棉花產區新疆實行目標價格,即19800元噸,中間差額由政府補貼,新疆以外的地區補貼水平則沒有這麼高。由此,國內棉花銷售價格不斷下降,各地棉農願意少種一些棉花,去生產其他農產品,有利於保証供求平衡。
另一方面,我國對一些重要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制度,關稅配額之內進口是低關稅,超過配額的實行高關稅。過去一些地方執行得不嚴,走私情況不少。今后將更加嚴格管理,也減少對國內供給的沖擊。
陳錫文表示,將在去年對新疆棉花和東北、內蒙古大豆實行目標價格的基礎上總結經驗,讓市場在價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讓農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逐步化解這幾年形成的矛盾。
農村改革:確保改有所成、改有所進
在回答關於農村改革問題時,中農辦副主任韓俊表示,去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農村改革是重頭戲。一系列農村改革舉措、試點相繼出台,如關於引導承包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關於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試點,特別是關於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及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供銷社改革、國有林區和林場改革的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今年要把已部署的改革抓緊落實,確保改有所成、改有所進。
“一號文件還提出一些新的改革舉措。”韓俊說,比如關於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的試點,方案正在討論中﹔比如關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文件提出要有指導性意見﹔文件提到農墾改革﹔特別提到要擴大以村民小組作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
韓俊強調,中央關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即“三塊地”的改革試點方案有關部門已經牽頭落實。必須明確的是關於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還有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還是試點,試點任務到2017年完成。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央確立了“三條底線”,就是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耕地紅線不能破、農民權益不能受損。
新常態:挑戰與機遇並存
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對農業的影響,陳錫文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率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對需求和財政收入都會有影響,對農業是一種挑戰。一方面,如何生產出產品,讓市場有更多需求,讓農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財政收入增長減緩情況下,如何保持國家對農業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但是反過來,新常態也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家更多地去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太關注產量多少,有利於推進農業轉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生產結構、促進三產融合。”陳錫文認為,新常態下,青年農民帶著資金、技術、管理能力返鄉創業的情況會越來越多。進入新常態對農業是挑戰和機遇並存,要抓住機遇,促進農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