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表示,需要尽快引入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到企业的债务重组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化解本次民营企业的债务风险。
她是在当日由证券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联合举办的“结构性去杠杆与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座谈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刘哲表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不足13万家,而民营企业有2700万家,是国有企业的200倍,所以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发展最活跃的力量。
刘哲认为,“金钱永不眠”是民营企业现在资金链的情况。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债务资产负债率并不高,但是在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不断爆发,很多明星民营企业甚至都暴露出来了一个流动性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债务风险,尤其是民营企业债务风险的担忧越来越严重。
刘哲从经营、资金、信用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的风险成因。
从经营层面看,大部分企业并不是经营层面的恶化。受到上游原材料暴涨的挤压,中下游企业、中小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出现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2017年上市公司总资产回报率没有出现下降,还略有回升,较2016年回升0.4个百分点。剔除有色金属、钢铁、化工、采掘、建筑材料的上游行业之后,2017年上市公司总资产回报率为5.9%,不仅低于2016年0.14个百分点,而且低于2014年和2015年的水平,是近四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刘哲说,企业的财务上就体现为资产负债率高、现金流差、收入与利润不匹配、传统业务盈利能力加速下滑、新业务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
从资金层面看,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A股3531家上市公司中,有3510家上市公司进行股票质押,占比高达99.41%,其中138股质押比例超50%,全市场有837家公司存在平仓风险,涉及股票市值5319亿元。
刘哲指出,股权质押过高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链断裂的诱因之一。
从信用层面看,债券市场的信用危机是本次民营企业债务风险最直接的诱因。实际上民营企业的负债率只有50%,国有企业负债率超过70%,相比国有企业,其实民营企业债务率并不算非常高。
刘哲表示,总之,民营企业出现债务风险有客观因素,即面对后去杠杆时代的融资环境,民营企业确实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当前的金融体系也同样没有。但更多的是情绪面影响,核心并不是企业经营的问题,而是资金运转问题。本次民营企业债务风险其实是一个金融去杠杆后期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下的阶段性的风险和流动性的风险。
刘哲提出了化解债务风险的两个原则和建议。
她认为,化解债务风险有两个原则:一是面对阶段性问题,需要采取短期措施来解决。其次,面对流动性问题,需要及时见效快的措施来解决,避免债务风险从流动性风险向基本面风险演变。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是跳跃的,非连续的,注重心理引导和政策的精准度。
刘哲建议,要客观、及时、全面地反映民营企业的经营和资金的实际情况,稳定民营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市场预期。她说,往往导致事情向最坏情况发展的,不是最坏的结构,而是更坏的预期。
“把当前现状、最坏的结果都清晰的披露出来,既不是为了稳定而遮掩,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所要做的是客观、及时、全面地反映民营企业的经营和信用的实际情况。”刘哲说,稳定预期四个字,背后实际上是对监管机构、主管部门、宣传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哲还建议,尽快引入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到企业的债务重组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化解民营企业的债务风险。鼓励企业进行债务重组、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不良资产处置、鼓励有能力的私募机构进行债务承接。真正有运营能力的还是企业家,股权留给企业家,债权留给金融机构,才是化解本次企业债务风险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