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一位医美机构的负责人史哲(化名)有些彷徨:合伙人有上市经验,想把机构推上市,但他觉得没那么容易。他告诉南都记者:“虽然场地不小,但净利润并不高。万一出个医疗事故,可能就要赔出去几百万元。而且,投资门槛低,同行太多了,容易分走大量的客源。”
对于医美行业而言,困惑和冲突常在。一方面,增速迅猛,但在“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因鱼龙混杂、手术不规范等问题备受诟病;另一方面,投资门槛虽低,一两百万元就能入局,但做大做强并非易事,“多小散”仍是现状。
不过,今年以来,受行业增长迅速、发展势头强劲消息影响,医美概念股屡次大幅走强,医美上市公司重新进入机构视野。基金公司等机构展开密集调研,有些医美公司接待的调研机构数量甚至多达近百家。与此同时,医美行业的兼并正从跨行业转向行业内,超大型医美龙头有望出现,行业走向两极分化的步伐加快。
入局门槛低:
一两百万元就能收购一家整形机构
医学美容即整形美容,比如说隆鼻隆胸之类。相比美国、韩国等成熟市场,中国医美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医美市场的规范以及80后、90后、00后等核心消费人群的崛起,最近十年来中国医美需求呈现井喷趋势。
与之相伴的是,大批嗅觉灵敏的人涌入医美行业:有人从整形机构出来,自立门户;有人从其他行业赚到钱了,就拉上几位整形医生合伙,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也有生活美容店的老板,借掌握客户资源的便利,转型从事医美……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美整形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现上涨趋势,近7成的相关企业注册于5年内。2019年,我国全年新增8,200多家医美整形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达到历史最高。以工商登记为准,2020年我国全年新增7,800多家医美整形相关企业。
“现在投资医美的资金门槛特别低,便宜的话200万就能搞定,甚至还有100多万的,”广东一位医美资深人士赵杨(化名)告诉南都记者:“进入医美行业最快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一两百万元去收购开不下去的整形机构。当然了,如果你愿意从头开的话,四五百万元也能搞定。”
很多投资人的预期值很高,至少在时间成本上如此。赵杨说:“一年吧,一年是他们普遍能接受的时间。他们希望一年内,就能通过渠道、类传销之类的方式拉来足够的消费者,尽快回笼资金,然后扩大再生产,坐等荷包沉甸甸。”
医美行业的强势上扬,自也吸引着巨头争相角逐。近年来,大量资本开始布局医美行业,如红杉资本、经纬、IDG等财务投资者入股医美APP,恒大、苏宁、朗姿股份等产业资本布局医疗机构。除了传统的医美机构越来越多,新氧、更美、悦美等一大批互联网医美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纷纷上市又退场:
医疗事故频发风险大削弱市场信心
虽然入局者众多,但目前医美机构多“小而散”。行业虽然向着具有连锁规模的综合性大型医美机构方向发展,但依旧阻力重重。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新三板,作为上市的跳板。不过,对医美企业来说,即便上了新三板,前景也未必明朗。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医美机构在国内新三板先后上市的有伊美尔、华韩整形、永成医美、丽都整形、利美康、俏佳人、荣恩集团、春天医美、瑞澜医美、京都时尚、希思、柏荟医疗等。不过,继2017年伊美尔退市后,永成医美、丽都整形、俏佳人、春天医美、柏荟医疗、瑞澜医美等也相继黯然离场,仍在挂牌者不到一半。
从A股来看,目前完全以医疗美容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还很稀缺,几乎都是通过收购资产等方式进行了布局。
比如,朗姿股份(002612.SZ)于2016年新增医疗美容服务业务。华东医药(000963.SZ)于2018年收购英国医美上市公司Sinclair100%股权,布局国际医美业务。同一年,LED制造企业光莆股份(300632.SZ)通过收购重庆军美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踏出布局医美产业的第一步。
为什么医美行业大而强的专业机构匮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医疗纠纷风险较大,市场信心受阻。
即便是熬到成功上市,股价也容易跳水。2019年10月,深圳鹏爱医疗美容医院海外主体医美国际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开盘价为12.16美元,但上市首日即下跌16.42%。
针对鹏爱医疗上市后的表现不佳,市场分析称,可能与医美行业的医疗事故频发有关。截至4月11日,医美国际最新股价报收7.42美元,距离发行价跌去近40%,市值仅剩1.75亿美元。
对于文中开头提到的史哲,这也是他的主要顾虑之一。虽然一直小心谨慎,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史哲的门诊机构仍是遇到了两三次惊魂事件。
“有时很难说得清是什么原因,但不少是和医生的经验、态度有关。其中一次是打完玻尿酸后消费者说眼睛疼,看不见了,”史哲说起时仍心有余悸:“我赶到现场后发现,是医生的一个细节没做到位。还好这几次事故都成功抢救过来了,但当时都是惊出了一身冷汗。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就希望稳稳当当的。”
屡见不鲜的医疗事故,令不少专业投资者望而却步。深圳一位从事医疗投资的人士告诉南都记者,虽然身边有朋友已经在投资医美,但他仍持谨慎观望态度。
线上线下开支大:
营销成本高分走大部分利润
在医美产业链中,与处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中游的医美平台相比,处于下游的医美机构在利润上要弱势得多。
营销成本的居高不下,令很多整形医院叫苦不迭。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眼鼻综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印资对南都记者表示,无论是走线下还是线上,医美机构的营销费用都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
他说:“走线下的话,收入一般会被拿走五六成;走线上的话,费用也不低,各式各样。比如说在某个第三方平台推广,自然要交入驻费。产生交易后,还要交抽成。即便没有产生交易,只要有人点击,就得交点击费。”
医美行业一直有“暴利”的说法,不过在很多下游从业者看来,这已成如烟往事。随着现在财务、税务方面的不断规范,加上获客、人工、材料成本的增加,“暴利”很难再现,做医院越来越难赚钱,甚至不少医院在亏损。
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中国医美结构的获客营销占比最高达30%-50%,其次为医疗服务和药品器械采购占比分别为15-25%和10%-20%。咨询销售占比在3%-7%,行政管理最低且最不受关注占比约2%-3%,“因而医美行业平均净利润可在1%-10%,或呈现长期亏损。”
并购整合转变:
并购加速从跨行业转向行业内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