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桶水長臉,記者再操監管的心
朱慧卿畫
近日,央視記者在崇文門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麥當勞3家大型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塊進行抽樣檢測。檢測結果發現,肯德基崇文門店、真功夫崇文門店的冰塊菌落數量高於國家標准,且高於馬桶水數倍﹔麥當勞崇文門店冰塊菌落總數為120個每毫升,高於國家標准,但低於馬桶水(7月21日《京華時報》)。
雖然只是媒體偶然的抽樣調查,但兩家知名快餐連鎖店裡食用冰塊的菌落數量,竟然高於馬桶水5倍和12倍的驚人爆料,豈能不令未食者卻步,已食者作嘔?消費者花了不菲的“知名快餐”價錢,享用的冰塊卻可能還不如馬桶水干淨,這與其叫“新聞”,更莫如稱“悲哀”矣!
關於食品安全,關於防范之疏,近些年來,公眾已經聽多了“媒體走在監管之前”的故事。搜索網絡,瀏覽新聞,諸如蘇丹紅、石蠟米、地溝油、瘦肉精、毒奶粉等等,事前監督嚴重缺位,或者是“九龍治水”實效寥寥,而在記者及媒體撕開“黑幕”之后,又突擊拉網、匆匆處置一批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可謂幾成習慣性的常景。如今,“知名快餐”的食用冰塊,讓人們印象中臟兮兮的馬桶水,著實地“長臉”了一回,算不算又是記者操了監管的心呢?
說到食品安全和檢測體系,有個例子常被提及:香港稱內地出口食品合格率為99.97%,澳門達到了100%﹔而珠海檢驗檢疫部門也曾不無自豪地宣稱,10多年間,隻有一家出口活雞公司,因為收購非注冊養殖場活雞供應香港,而被注銷了供港澳資格。為什麼供應港澳的食品質量如此過硬,而內地居民的“消費生態”卻日趨嚴峻?這一國兩“質”的食品安全怪象背后,顯然存在著問責機制與問責力度的可憂反差。
“馬桶水比冰塊干淨”的檢測緣何而起?媒體報道也說得清清楚楚,因為有外媒的消息稱,英國超過六成的餐飲連鎖店提供的冰塊細菌總量,甚至超過取自馬桶水箱的水。可見,所謂“記者操了監管的心”,不過是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多了一種聞風而動的新聞敏感。由此而論,在局部地區和一定范圍,有關部門對食品質量的“安全敏感”,跟媒體記者的職業敏感相比較,則明顯給人以不在同一“敏感層次”的感覺了。
馬桶水的意外“長臉”,終究只是一種意外。然而,亡羊補牢也好,見賢思齊也罷,身負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有關部門,是不是可以有所反思,有所醒悟:將來何妨把培訓和實習的選擇之一,嘗試著放到新聞單位﹔若有新的監管人員招聘使用,須先跟著記者在媒體監督的陣地上摸爬滾打一番。有了這種更接“地氣”的職業敏感,也許會使“監管滯后”的尷尬日漸減少。
“馬桶水比冰塊干淨”的意外揭秘,很難不引發“一‘冰’激起千層浪”的事后普遍檢測。甚至於,即使有關部門不去抽查抽檢,那些“知名快餐”也要忙著自証“清白”了。但實話實說,倘若少了一種根植於廣大消費者心中的“長效信任”,諸如此類的“短期重視”,難免仍將淪為一張時過境遷的“空頭支票”。